公司成立仅4年,已上市4款产品。在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心脑血管疾病、助力精准医疗的赛道上,脉流科技一直在加速。
5月28日,脉流科技在2021年第十五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21)中,举办了心脑血管功能学评估平台上市发布会。此次脉流科技发布了自主研发的脑动脉瘤辅助诊断系统AneuFlow®、基于冠脉CTA的无创冠脉功能学分析系统AccuCT®以及基于冠脉造影的无创功能学评估分析系统AccuAngio®。
CCI(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发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刘建民教授、火箭军总医院副院长姜卫剑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沈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李晨光教授均莅临了发布会现场。
“我们的产品从研发到落地,离不开CCI的帮助。”脉流科技的创始人向建平博士是CCI第四期的学员。曾在国外从事颅内学习和工作的他,凭借在血流动力学和颅内血管介入耗材的研究经验积累,回国创办了这家心脑血管疾病诊疗公司。从脑血管产品扩展到心血管,脉流科技的发展路径也正应了发布会的主题“心脑同智”。
左起依次为:向建平博士、姜卫剑教授、王建安教授、葛均波院士、刘建民教授、沈雳教授
功能先行,产品涵盖筛查、诊断、手术预案
葛均波院士曾说过,医学就是必然当中的偶然,而向建平就致力于在医学知识积累的必然中寻找偶然的突破。
自公司成立起,脉流科技就围绕心脑血管疾病建立了心血管疾病解决方案、脑血管疾病解决方案、脉流云平台三大产品线,拥有包括筛查、诊断、手术预案在内的一系列产品。
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脉CTA则是另一种无创筛查冠心病的方法,准确度相对来说要低于前者。但它们只能对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影像学评价,不能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功能学意义上的缺血。医生需要通过个人经验,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
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临床数据,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做完冠脉造影后需要做介入手术。有创的冠脉造影对于无需植入支架的患者而言,无疑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FFR(血流储备分数)的出现弥补了心脑血管功能学评估上的不足。目前,FFR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冠脉狭窄功能性指标。传统的FFR检查需要向人体内注入血管扩张药物,通过压力导丝进行测量。这种有创的检查方式提高了患者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并且额外使用的压力导丝也增加了医疗支出。因此,医生和患者都还在寻求无创的解决方案。
“目前FFR的发展势头很好,未来可能会成为大多数导管室的标准配置。但它也存在一些操作繁琐的问题,未来可能会向无创或便捷的方向发展。”与会专家表示,无创将是FFR的未来走向。
为了使患者真正享受到舒适医疗,在精准诊断的同时实现无创,脉流科技给出了解决方案——功能先行。利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等技术,脉流科技为心脑血管疾病功能学评估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脉流的AccuFFR系列产品用人工智能算法代替了压力导丝介入血管的过程,实现了无创、精准。“功能先行,脉流科技的产品就是要为医生找到最合适的患者,给患者分类,判断哪些病人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哪些暂时用药物治疗。”姜卫剑教授认为脉流科技的产品会更好地解决医生和患者的临床需求,帮助经验不足的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减轻医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能够通过简单的技术实现精准的诊疗。
心脑同智,无创、精准
必定是未来医疗的发展方向
早在2019年ICI心血管国际大会上,在CCI和葛均波院士的带领和支持下,脉流科技的AccuFFR产品就获得了2019年度心血管领域最佳创新奖。AccuFFR是脉流科技自主研发的冠脉狭窄功能学解决方案,此次最新上市的除了两款AccuFFR系列产品外,还有脑动脉瘤辅助诊断系统AneuFlow®。
向建平带领麻省理工、帝国理工等一流大学的硕士、博士,最初是扎根脑血管领域,随后受到“心脑同智”的启发,选择在上亿人次的心血管疾病领域展开布局。
脑卒中和冠心病都属于心脑血管疾病,基本病变都是血管系统,拥有同样的危险因素。临床已经证实基于影像的FFR技术在冠脉狭窄功能学评估上的准确性,那么颅内血管的功能学评估也可以试着开展。
新上市的脑动脉瘤辅助诊断系统AneuFlow®通过对颅脑医学图像(三维DSA、CTA、MRA)进行三维重建,得到颅脑动脉瘤的3D模型。或是由外部导入颅脑动脉瘤的3D模型,再通过形态学和流体力学进行计算,得到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相关参数。此外,医生还可以手动输入患者动脉瘤的临床数据,方便对动脉瘤病例进行管理。通过这个系统,医务人员可以快速、无创地分析患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随着越来越多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被发现,我们临床医生和患者都面临如何应对的抉择。在动脉瘤破裂之前,是提前进行手术干预治疗还是选择定期随访保守治疗,我们并不能轻易下结论。而AneuFlow®能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现场的医学专家肯定了产品的临床价值。
而在心血管疾病领域,AccuCT®采用了脉流自主研发的快速血流计算模型,利用现有的CT影像快速、精准地计算整个冠脉树的FFR分布,以进行冠脉狭窄的功能学诊断,快速筛查出心梗患者。一直以来,FFRct推广的难点之一就在于速度。在医学领域,速度等于生命。脉流科技的产品能够尽快得出结论,比如在重构左心室方面,其AccuLV软件能自动分割CTA图像上左心室的心内膜和心外膜壁,准确计算射血分数、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的参数,以快速、有效地进行心脏功能学评估。
另一款产品AccuAngio®则是一台基于冠脉造影的冠脉功能学评估系统,同样是能够无创评估冠脉狭窄的FFR,实现对心肌缺血的定量分析,指导医务人员准确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冠脉造影的准确度相对来说要高于冠脉CTA,是冠心病临床诊断并指导介入治疗的金标准。
无创、精准将是未来医疗的发展方向。脉流科技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帮助医生实现精准医疗。随着新产品上市,脉流科技也在商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走在了心脑血管影像辅助诊断的前列。
整个血管,一个系统
此前,葛均波院士在国内率先提出泛血管概念,核心就是将整个血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在葛均波院士的带动下,脉流科技瞄准了国内上亿人次基数的心脑血管领域。人工智能赋能心脑血管疾病解决方案,从筛查到诊断再到手术预案,脉流科技用4年时间逐渐打造了完整的心脑血管疾病诊疗产品。刘建民教授表示,“脉流科技上市的心脑血管产品就是葛院士所提泛血管概念的体现。随着产品落地,医疗门槛降低,诊疗会变得更简单。”
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医疗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人工智能已经在医学影像、医疗器械、新药研发、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实现应用。也正是人工智能赋能影像学,进而实现无创的疾病诊断,才构建起脉流科技的功能学评估平台。
沈雳教授、万曙教授、刘爱华教授等临床专家以诊疗中实际面临的需求与困境,谈了谈人工智能在心脑血管领域的发展。“很多时候,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患者需不需要治疗。仅凭借影像学分析,我们无法精准判断。我们需要一个系统去全面地评估和考察患者,以实现精准治疗,这是临床上的需求。人工智能结合影像学、血流动力学就提供了一个好的评估方法。”
此外,要想全面地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还不能仅局限于FFR指标。“在未来,脉流科技有可能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加入更多的参数来诊断疾病,造福更多的患者。”基于泛血管概念,葛均波院士对脉流科技能在疾病辅助诊断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寄予了厚望。
正如姜卫剑教授所说,脉流科技之名,谓“动脉血奔腾向前”。从19年心血管功能学评估系统AccuFFR获奖到今年心脑血管功能学评估产品上市,脉流科技确实在一直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