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诊科技推出面向临床呼吸科室的新冠肺炎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来源:动脉网   时间:2020-02-24

新冠肺炎,给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截止2月19日,全国累计确诊74279例、疑似病例5248例、治愈14463例、累计死亡2009例。从最开始的个例,到现在确诊的万余例;从武汉一城,到蔓延至全国;新冠病毒传播速度远超17年前的SARS。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不仅有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奔赴一线支援,还有这样一批中国本土医疗企业、科研机构在疫情背后默默支持、协助抗击疫情。AI企业——精诊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北京精诊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尤政院士团队、董家鸿院士团队、清华大学长庚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南京图灵研究院及西安交叉核心院、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团队等科研、临床、技术机构,推出了一款针对新型冠状病毒CT及临床数据智能辅助诊断的“多模态临床数据的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一站式智能化影像诊断、临床诊断及临床分型三大功能,将用于辅助感染科及呼吸科临床医生快速评价病情,帮助缺乏诊断经验的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应对接诊前线的实际挑战。

这套系统是如何研发的?将为疫情期间的临床诊断带来哪些帮助?动脉网记者专访了精诊科技创始人王博、及参与研发的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团队的医生金烁,做以下相关解读。

高校、医院、企业三方融合,第一时间布局研发

从披露的疫情数据可见,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基数庞大,给临床一线诊疗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疑似病例的筛查,提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效能、降低临床医师的工作负荷、使患者获得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1月28日,在清华大学尤政院士团队、董家鸿院士团队、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等支持下,精诊科技AI团队开始着手布局多模态临床数据的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的研发。

作为一家AI企业,2018年成立以来,精诊科技就将“解决临床真实需求”作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成立短短2年时间里,精诊科技开发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肝胆外科智能全定量决策支持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在一些知名三甲医院投入使用。

“疫情发生后,我们就在思考可以为疫情做些什么,为临床医生做些什么?如何充分将技术与临床结合,积极地解决临床问题。”精诊科技创始人王博说道。

他指出,确认研发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方案后,精诊科技协同清华大学长庚医院及武汉、吉林等地抗疫一线医院临床专家,迅速展开项目评估和数据调取等工作。技术团队克服远程办公、数据传输等困难,高效率完成从数据收集、标注处理、算法训练、产品开发、测试封装的开发流程。

“我们开发的这套系统不局限于影像学分析,还实时更新纳入了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对于流行病学、检验学和临床特征的指标要求。”王博说道。

定方案、做研发,十天、上千例临床数据采集分析……2月10日,该套系统顺利通过首批“新冠防治”临床研发项目验收。

可同步实现智能影像诊断、临床诊断、临床分型

众所周知,疫情常见的诊断方法有RT-PCR常规检测、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影像学检查等。其中,放射学诊断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诊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多模态临床数据的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基于患者肺部 CT 影像、流行病史、检验学、临床特征,辅助感染科、呼吸科等临床医生快速评价病情、定量评估和预测患者病程进展,进而对患者实现更精准、高效的处置。

王博介绍,在智能系统诊断上,他们做了分型,设有“排除-轻度疑似-重度疑似”等三级指令。

“我们这套系统的核心优势首先是数据的真实来源;其次不光有技术,还有强大的临床医生团队,实时把握临床进度、临床需求;最后,不只是片面地结合影像,还结合已经实时更新到第六版指南的多项指标。”王博说道。

疫情波及地域广泛,除了一线医院压力大以外,基层医院由于缺乏经验,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参与本次研发的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团队的金烁医生表示,新冠肺炎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疑似病例的胸部CT筛查、依据指南进行临床与影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提升NCP诊断效率,对于缓解临床一线诊疗压力有重要价值。

同时,该系统可赋能基层医院及社区卫生中心,提升基层医师对NCP的诊断水平,促进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对这一新发传染病诊疗水平的同质化。“再者,该系统能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进行精准分型,有助于病人的分类救治,合理化分配医疗资源。”金烁说道。

最后,王博告诉动脉网,本次项目为清华大学及北京市抗击SARI应急专项重点支持项目之一,已通过项目阶段性验收。在清华大学尤政院士、董家鸿院士的带领下,将加大数据的采集,优化系统,目前设备已发往湖北多个地区医院与其他省份,由相关卫生医疗机构统一配合安装部署。